米哈伊尔·洛巴辛  又名:

民 族:  出生地:喀山  身 高:

英文名:Рощин Михаил Михаилович / Roshchin Mikhail Mikhailovich 

籍 贯: 

星 座: 

职 业:作者,编剧 

生 日:1933年2月10日 

更新时间2025-03-22 10:23:03 

参演作品:由  米哈伊尔·洛巴辛  等参与的作品的等,自发布以来就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,非常受广大欢众喜爱。ID:(369200)

详细介绍:

生于喀山,卒于莫斯科。童年在塞瓦斯托波尔度过,1943年随家人迁至莫斯科。17岁自中学毕业,开始在工厂做铣工,并同时在列宁师范学院(今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)夜间部学习,大量阅读A.P.契诃夫、M.高尔基、A.N.托尔斯泰、P-L.雷纳尔、G.福楼拜等人的作品。1952年,在《莫斯科共青团员报》  发表第一篇小说《温暖的钢铁》  ,一年后考入高尔基文学院,后转入函授部。为体验生活,来到斯大林格勒州(今伏尔加格勒州)卡梅申市地区报纸做记者,在此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《在小城》  (1956)。1958年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,在《旗》  杂志担任编辑两年。1960~1963年在《新世界》  杂志编辑部工作,与V.IA.拉克申、V.S.格罗斯曼、N.A.涅克拉索夫等人相识,与这些评论家和作家的交往不仅对罗辛的写作有很大帮助,还极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。于是,罗辛的第二本小说集《怎样的20分钟》  在1965年问世,而1968年出版《从早到晚》  。罗辛的真正成名要归功于他的剧本写作。他的前两部剧本作品《格拉克的第七个功勋》  和《德鲁日娜》  长久被禁,直至1988年,《格拉克的第七个功勋》  才在现代人剧场上演。他第一部登上舞台的剧本是1968年的儿童剧《冬日之虹》  ,但是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剧作是1970年描写青年爱情的《瓦连京和瓦莲京娜》  ,这部作品初一问世就得以在现代人剧场、莫斯科艺术剧院、高尔基大戏剧院(今托夫斯托诺戈夫大戏剧院)以及全国其他剧院上演,引起了剧院导演和评论界的广泛注意,至此,罗辛小说家和剧作家的双重身份才得到正式认可。20世纪70~80年代是罗辛创作的繁荣时期。他相继出版小说集《天堂24天》  (1971)、《河流》  (1978)、《路上的故事》  (1981)、《南枝》  (1982)、《科布列季回轮》  (1987)、《乘着斑纹灰马》  (1988)等,创作剧本《专列》  (1973)、《我可怜的马拉》  (1974)、《夫与妻租房》  (1975)、《幸福套鞋》  (1977~1979)、《快快做好事》  (1979)、《珍珠季娜伊达》  (1986)、《舒拉和普罗斯维尔尼亚克》  (1988)。罗辛善于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人的内心世界。罗辛的成就还在于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,如L.N.托尔斯泰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  、M.A.布尔加科夫的《大师与玛格丽特》  等等。而他创作的剧本也经常被搬上大荧幕,如根据《瓦连京和瓦莲京娜》  改编的电影《这是真的》  (1975)、《舒拉和普罗斯维尔尼亚克》  同名电影(1988)、《专列》  同名电影(1990)等。罗辛在高尔基文学院就读时首次接触到I.A.布宁的作品,对布宁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相继出版关于布宁的小说和书籍,如《布宁在雅尔塔》  (1970)、《伊万布宁》  (2000)。苏联解体后,罗辛创作的脚步放缓,多从事艺术活动。1993~1998年与A.卡扎采夫一起出版《剧作家》  杂志,1998年起担任戏剧与导演中心艺术总监。罗辛为莫斯科作家协会成员、话剧协会成员、俄罗斯记者协会成员。1984年被授予“荣誉称号”勋章,1999年获得斯坦尼斯拉夫奖,2002年获得莫斯科政府奖,2003年获萨哈罗夫院士“作家公民勇气奖”。(db)

随机推荐

    Copyright © 2016-2018 酷剧TV Ver.4 Inc. 版权所有
    免责声明:本站只提供web页面,不提供资源存储,不参与录制、上传。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。百度地图

    09-21 04:46:09  耗时:0.650